外媒:俄乌完成新一轮换俘行动 各交换50名军人******
中新网1月9日电据路透社报道,当地时间8日,经过俄乌双方谈判,两国完成新一轮被俘人员交换行动,双方各交换50名士兵。
据报道,俄罗斯国防部称,“1月8日,作为谈判的结果,50名处于生命危险中的俄罗斯被俘军人将从乌克兰返回。”据悉,50名俄罗斯士兵将被空运到莫斯科进行医疗和心理康复。
同时,乌克兰证实了这一消息,并表示作为协议的一部分,俄罗斯也已释放了50名乌克兰军人。
“又一次成功的战俘交换。50名乌克兰士兵回家了。”乌克兰总统办公室负责人安德烈·耶尔马克在社交媒体推特上写道。“我们必须把所有的士兵都带回家,我们正在做这件事,未完待续。”
耶尔马克还发布了获释的乌克兰士兵在坐车前手里拿着一袋袋食物的照片,以及一段士兵一起唱乌克兰国歌的视频。
据悉,俄罗斯此前提出的“36小时停火”已于8日宣告结束。
筑牢个人信息保护司法防线******
□ 林楠特
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非法收集、滥用、买卖、泄露个人信息等问题,尤其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日趋高发,给公民个人信息保护带来不小挑战。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第35批共4件指导性案例,均为公民个人信息保护刑事案例,涉及人脸识别信息、居民身份证信息、微信等社交媒体账号、手机验证码等刑法保护的公民个人信息范围、性质。
个人信息保护事关人民群众安全感。近年来,我国不断从立法、执法、司法等多环节发力,为个人信息安全织密防护网。刑法特别规定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为严惩伸向公民个人信息的黑手提供了有力武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专门出台相关司法解释,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和有关法律适用问题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规定。
当前,非法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已不仅仅包括身份信息、电话号码、家庭地址等,还扩展到手机通讯录、短信、网络账号及密码、购物记录、出行记录等,而法律本身具有原则性、概括性和滞后性特征。面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种类多样化,如何认定相关行为的性质、如何准确定罪量刑,既关系到法律的正确适用,也关系到公平正义的实现,更考验着司法机关的智慧。
此次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指导性案例,明确类案裁判规则,具有较强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如认定了人脸信息属于刑法规定的公民个人信息、居民身份证信息整体均系敏感信息;将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验证码及对应手机号码出售给他人,情节严重的,依照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定罪处罚等等。这些指导案例,既是司法机关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真实写照,也是生动的普法教材。
个人信息保护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期待司法机关进一步发挥职能作用,持续加大对相关违法犯罪打击力度,加强执法司法协作,更好顺应形势、用活法律,有力维护人民群众个人信息安全以及财产、人身权益,让人民群众在数字社会中的权利得到充分尊重、实现与保护。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